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乐不思蜀”作为一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安逸中不思进取,不想恢复先人的事业,也用来描绘历史上的蜀后主刘禅是一个十足的庸主昏君。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读了一下三国志中“乐不思蜀”的原文,大概是这样的:

原文: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译文: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原文比通常流传的乐不思蜀故事多一段。如果仅仅从刘禅后来学郤正的语气再度引大家发笑来看,刘禅不仅是一个没有志向的人,而且几乎还是一个二傻子。但事情真的只有那么简单吗?

仅以这段文字记录,似乎也不能排除刘禅是一个真正的二傻子的可能。但是如果仔细想想,还是有些可疑的:首先,如果刘禅真是一个二傻子,司马昭的情报系统应该不会不知道,所以,司马昭完全没有必要试探他。或者即使第一次提问是为了羞辱曾经的对手,他至少没有必要在已经得手的情况下继续试探两次吧?其次,如果刘禅真是一个二傻子,郤正和他建议下次要作悲伤状的时候,一个正常的二傻子的反应应该是什么?相比完全照做,一个普通的二傻子的反应应该是“郤夫子,我知道您都是为了我好,但是不必这么麻烦专门跑来说”,然后依然我行我素吧?第三,郤正为什么要和他说这些话呢?有人可能觉得因为郤正是蜀汉忠臣,觉得不应忘记灭国耻辱。但如果我讲一下:蜀汉投降的诏书,就是郤正起草的呢?最后,刘禅是生于207年,刘备完全占领四川是214年,也就是说,刘禅虽然生于他处,他大概从七八岁开始就生活在蜀中了,蜀灭已经是263年的事,这时候,一个再傻的人,会对自己生活了大概50年的土地没有一丝眷恋?

把这些疑点串起来,我倾向于觉得,相比一般的解读,这样理解可能更加合适:与其说刘禅低级到完全不想念故乡,不如说,刘禅应该有很高的演技,才能在司马昭第一轮试探的时候压抑自己的感情,做到不露声色。但司马昭是一个何其聪明的人,如果你听到蜀乐嚎啕大哭,这倒说明你虽不安心魏地,但至少城府不深。刘禅这一装傻,反而激起司马昭的怀疑了。当时虽然有贾充拍马屁打个圆场。但郤正听说这个故事,就知道刘禅戏过了。于是赶紧登门劝谏。这个时候,刘禅的应对体现出了相当高的水准。对于刘禅这个级别的投降人员,司马昭不可能不在其府上安插眼线的。所以可以预料,这次会面必然伴随着司马昭第二次试探。这个时候,刘禅就索性把装傻进行到底,从内容到语气完全模仿郤正,以表现自己是一个不但没有志向,而且没有主意的二傻子。这样即使被司马昭看出来,但既然自己的外在形象已经毁了,身家性命实际也就保住了。

值得一提的时候,郤正在这件事中通过向司马昭,特别是司马昭周围人证明刘禅就是一个无能之辈, 他完美地同时满足了刘禅和司马昭两个人的需求。所以他以后的下场是极好的。由于他以这件事上的忠诚挽回了之前写降表的坏名声,又表露出回乡的心声,他后来果然被外放回蜀地的巴西郡做了太守,留下了好名声和很多好的文章。

话题:



0

推荐

包特

包特

52篇文章 3年前更新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2012年获阿姆斯特丹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领域为实验经济学,行为金融和房地产经济学。研究成果发表于Economic Journal,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Real Estate Economics,《经济研究》和《世界经济》等国内外期刊。新浪微博“包特_实验经济金融”,研究网站:baote.weebly.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