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隆中对中“天下有变”中的变是指什么?

 

——兼论蜀汉与前汉形势与策略的差异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喜欢三国的朋友通常都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这段话不陌生。后关羽乘水淹七军之胜而惜败樊城,诸葛亮自己六出祁山而几乎寸土未拓,终致刘姓光复大业未成,也常令古往今来的有识之士扼腕叹息。但追根溯源,蜀汉究竟在一统天下的道路上到底败在哪一步?

有一种说法是,隆中对本来就是错误的,因为两川和荆州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接,按照当时的通信技术和动员能力,两路对进基本就是天方夜谭,反而分散了兵力,更容易失败。我个人觉得这种说法是非常有道理的,对进虽然声势浩大且让对方难以防守,但一大缺点就是一旦一路失败了,另一路根本无法救援。但总体来说,我觉得衡量隆中对的设计和执行,其实更重要的是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这句话入手,理解了刘备集团在创业阶段对于刘邦的模仿和其路径图的修改,才能更容易从战略眼光理解后来关羽围樊城,子午谷和斜谷出兵道路之争以及蜀汉治国模式的得失。

不难理解,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草根阶级白手起家一统天下的皇帝,刘邦不但创立了以“仁”立国治国的典范,并让后世千秋万代用“汉”给自己的民族冠名,也成为了千万天下英雄,包括刘备心中的偶像和榜样。我们随便想一想,刘备对内待百姓以仁,待诸大臣以亲以礼,但对外坚决厚黑不守信用(如几次投靠又反叛袁绍和曹操,和以支援为名偷袭刘璋),这都体现出他“小刘邦”的风范。那么他在四处辗转之际确定川蜀作为争夺天下的根据地,也就不难理解其日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用意和图谋了。

但刘备终究不是刘邦,他在一些地方也许比刘邦还强一些,比如说武功和个人统兵打仗的能力。像他能在汉中亲自带兵打败不可一世的曹操,这是带着四十万人让三万楚军打得找不着北的刘邦所万万不能企及的。但从天时地利来说,刘备的条件比刘邦其实差了不只一点半点:刘邦入川的时候,大体有十万上下的成建制部队,而且在当地深得民心。刘邦出川的时候,第一个对手是已经沦为软柿子的三秦,后面天下四分五裂,旧六国和项羽打得一塌糊涂。而刘备入川时候只有少许精干部队,即使依靠法正等当地精英,消化蜀地依然举步维艰。刘备出川的时候,天下已经大定得不能再大定,东边老孙家水泼不进,北边曹魏更是声势浩大虎视眈眈。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刘备本应理解,一鼓作气击溃曹魏,还于旧都仅存在理论上万分之零点一的可能性。除非“天下有变”,否则自己无论是打襄阳还是樊城,出斜谷还是子午谷,由于对面的敌人是统一,完整,高度警觉的曹魏,这种攻击基本都没有意外性和突然性。就算侥幸打破了许昌或者长安,曹魏也依然有足够的时间和战略纵深从邺城重新集合军队,以大概率把冒进的蜀军变成关羽第二,关羽第三,等等。

除了天时和地利不对,更重要的是蜀汉的人才虽然有名,但质量数量其实都不如前汉。用打游戏的术语来说,刘邦和项羽争天下,打仗基本都是输,但刘邦就是输一百次还输得起,项羽只要一败就得自刎倒地。原因就是以天府之国四川和关中为基地,刘邦的内政大师萧何就可以在维持社会完全稳定的情况下像变戏法一样变出海量天量的钱,而刘邦的军事大师韩信就可以用这些钱在任何一个自己到达的地方像变戏法一样变出海量天量的兵。在这种如同作弊的暴兵战术和张良如同作弊一样的战略策划面前,曾经无敌于天下的项羽个人的无双武力和江东子弟兵无双的士气和战力最终就只能是被轻松消耗殆尽,一点也不剩。诸葛亮变钱的本事在三国不差,但大概不能和萧何的三分之一相比,关羽张飞马超战力都不俗,但不但指挥艺术不及韩信,募兵能力更差得远。至于战略,有张良辅佐的刘邦虽然在必要的时候冒险,但很少主动犯险或者赌博。有诸葛亮没有法正辅佐的刘备可能是能力强一些,赌性相对就更大,关羽破了于禁以后该喊停的时候不喊停,后来自己更是头脑一热就对东吴开火。这些都是大问题。更何况曹魏从内而外人才济济又有天量海量的虎狼勇士,根本不是区区项羽,甚至项羽加六国可以相比。

在这种情况下,我个人觉得,隆中对提出的对进主要是为了弥补单一北路出川所缺乏的突然性和威胁性,它当然面临着分兵带来的成本,但从提高成功几率的角度,利弊大体打平,这时候方案的成败主要不取决于它自身的质量,而是执行者的执行力。从事后角度来看,关羽在击破于禁之后没有请求东吴进兵合肥就自己扩大战果肯定是不对的,斜谷子午谷之争我个人觉得诸葛亮的思路对,因为听魏延的话,蜀军出去了就是和关羽一个下场;而诸葛亮先拿下曹魏根基也不深,且有羌人游移的陇右,有希望获得当年刘邦吞并三秦的战略效果。

说到底,蜀汉集团最后没能实现前汉的辉煌,有可能就是败在过于强大的执念上。刘备和诸葛亮明知如果完全按照隆中对,蜀汉就应该和孙吴采取同样的策略,当曹魏在边境上屯的兵粮钱足够多的时候用石亭之战的方式给他消耗一下,阻滞其进攻锋线即可,在此之外,除非“天下有事”,就万万不搞主动出击耗费自己内功。但大概是二人都担心自己死后,西川本土派势力乐于偏安,不思进取,所以只好生前明知不可而为之,强行逆天时北伐。

从这个意义上,虽然我批评他们的策略和心态,但以人的心胸、意志力和功业论,如果三国英雄只有两个半,我认为是曹操一个,刘备一个,诸葛亮半个。如果三国英雄有两又四分之三个,我再加上四分之一个是陆逊,其余的,包括司马懿这样的成功者,都算不上英雄。

但有人肯定会问,照你这么说,蜀汉集团就这么傻等,今年也没事,明年也没事,永远都没事,是不是在一开始就把心中的小目标直接放弃掉好了?!

其实不是没事的,天下这么大,怎么可能永远没事?记得《军事联盟》里曹霸霸托孤司马懿时候最著名的一句话:“天下三分,论兵力,我们大魏最强;论内政,我们大魏最乱!”天下有事,实际指的就是曹魏内部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第一天起就面临的魏臣与汉臣之争,宗室与士族之争。

公元249年,少帝曹芳拜谒魏明帝之墓高平陵,曹爽兄弟及其亲信們皆随同前往。天下有变!

这时距离诸葛亮逝世已有15年,发动事变的司马懿已有70岁。司马懿起事的时候手边只有3000死士,在司马懿成功夺权以后的几年内,魏国东部军区几次提出清君侧并联络吴国,西部军区司令夏侯霸更是只身投奔蜀汉。

而这个时候蜀汉已经被六出祁山耗尽了国力,吴国在没有外患之后尽情内斗,孙权为了自己纠缠不清的家务事,不断排挤打压陆逊,让后者在4年前含恨而终。而事实上,诸葛亮生于181年,陆逊生于183年,司马懿生于179年。倘使诸葛亮能好好活着,陆逊不被害死,二人在曹魏陷入内斗,分裂成之少三块(以邺为中心的魏国本土,以长安为中心的西部军区,以合肥为中心的东部军区)之际挥师北上,齐头并进,三位三国最耀眼的智将会战于中原,无论谁赢谁输,将会是怎样火星撞地球的奇幻场面!

回过头再比较一组数字,前汉高祖皇帝刘邦生于约公元前256年,项羽生于公元前232年,而秦始皇生于公元前259年。也就是说刘邦比项羽大了足足20多岁,和秦始皇比也只差3岁。

刘邦能统一天下而刘备不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刘邦懂得,在何种情况下应该忍辱负重乃至厚颜无耻地活着,先活下来,然后等待变化和转机。英雄不可无血性,但大英雄应克制赌性,培养韧性。

可惜,刘邦的很多优点传给了刘备,但只有这一点传给了司马懿。所以后者尽管不是什么英雄,但是很成功。若刘备或诸葛亮早点看透这一点,以相同精神稳扎稳打,也许三国就真的会有很多人心中的完美结局了呢。

 

 

 

话题:



0

推荐

包特

包特

52篇文章 3年前更新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2012年获阿姆斯特丹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领域为实验经济学,行为金融和房地产经济学。研究成果发表于Economic Journal,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Real Estate Economics,《经济研究》和《世界经济》等国内外期刊。新浪微博“包特_实验经济金融”,研究网站:baote.weebly.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