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书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作者在自己的书里和自己的辩论对手或观点敌人辩论的情况。这种时候,如果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较为公平理性的观点,就需要有意识地注意一件事:那就是很多作者在自己的书里都是辩论“必胜客”,但实际上,这不一定代表这个作者更厉害,而只是因为这是在他自己写的书里,受他“自带音响”的影响。
我的这一感受,主要是受今年有意识想跳出自己的舒适圈,读一些和之前读的风格不一样的书的影响。比如我之前读康德,今年就读一读黑格尔;之前读卢梭,今年就读一读霍布斯;之前读苏东坡传,今年就读一读王安石传。读的感受就是:这和之前想象中完全不一样啊!
比如,在康德和康粉眼里,和康德高冷的道德星空相比,黑格尔那就是一个媚俗的流行天王,但读下来,才发现,黑格尔其实厚重无比。
又比如,在卢梭哲学视角下,霍布斯的主张就是人人都是“豺狼人”,甚至霍布斯自己就是一个豺狼。但事实上,霍布斯的书和马基雅维利的书一点也不一样,里面其实也满口仁义道德乃至宗教信仰,他的豺狼人假设其实是类似经济学说的tit-for-tat策略的理论建模方式,不是他的道德主张。
还比如,在苏东坡和苏粉眼里,王安石就是一个没有品味和情趣的呆瓜,王安石的手下都是一群喜欢造谣陷害的小人。而如果看看王安石传,就会发现,虽然王安石缺乏情趣是没有错的,但至少以王粉看来,老苏早年的造谣陷害技巧其实也和锦绣文章一样出众……(当然,也不排除这其实是王粉对老苏的二次造谣伤害)
以上这些,还都是当事人双方都有记录留下来,也都有一定程度的当世支持者有意保留和宣扬证据的情况。但如果一方的记录恰好流失或者不被人记起了呢?
比如,在庄子里反复被庄子吊打的惠子,真的是一个日常讨打的小贱贱和只会吃腐肉的猫头鹰?然后他就靠这当了魏国宰相,死后被庄子日夜怀念?
北乔峰,南慕容,到底谁厉害?你听南慕容说,那一定是北乔峰岂能和南慕容相提并论;而你听北乔峰说,肯定是一会儿佩服得紧,一会儿我乔峰大好男儿,和你并称太丢人了。
要得到真知,最好还是让他们各自和鸠摩智打一架,一试便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