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知道为什么,看到大家又开始喜欢聊鲁迅。作为少年时读过不少鲁迅的人,便产生了对于了解这位大家的新的兴趣。通过翻他的人生经历,我有了一些新的发现,其中最主要的,大概就是关于他的学习能力的。
简单来说,就是不知道多少朋友和我一样,之前一直存在一种印象,即鲁迅是正直的,勇敢的,亦或脾气大的,但论及学习能力或者说“聪明”,好像并不是其所长,倒是他气节不怎么样的弟弟更优秀一些。这个印象大概包括且不限于以下几个来源:一是在著名的《藤野先生》里,鲁迅先生自认为不是好学生,一百多人里考中间,只是没有落地;二是关于他的笔名,有一种解读是“愚鲁而迅速”之一,或者用流行语就是头脑不够灵光,但手速挺快;三是他的名言:“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工作上”,按照“天才必然不努力”定理,很多读者反推,在工作上,他应该是一个只知用蛮力的呆子。
然而,当我仔细读了他的一些生平材料,并稍加推敲,就发现“鲁迅不聪明”这件事背后的实情应该就像“爱因斯坦只会做蹩脚小板凳”一样,不过是爸妈鼓励小孩子“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善意鸡汤故事。真实的鲁迅不但不是学渣,反而可能是个超级学霸天才。具体事例有,且不限于:
鲁迅在去日本以前学的是矿路,他毕业的成绩是一等第三名,金质奖章。
因为这一优异成绩,鲁迅去日本留学不是自己花钱,而是用的“南京矿路学堂毕业奏奖五品顶戴”的公费。
在日期间,1906年鲁迅与路矿学堂同学顾琅合著完成著作《中国矿产志》后来成为民国教育部门指定必读参考书。
据说,在弘文学校学习期间,鲁迅和校长嘉纳治五郎学习(日本现代柔道宗师)过柔道,而且很可能水平非凡。
如果不学医,按照成绩,鲁迅应该具有入读日本东京大学采矿冶金科的资格。
一些人说,鲁迅在藤野先生课上的成绩其实是全班第二。
在鲁迅的时代,中国留学生到日本恐怕一本好用的词典都不大有,而且作为学校里唯一的中国人,鲁迅面临的是母语精熟的本国优秀学生(在任何发达国家,医学生一般都是家世学力极好的)的竞争。扪心自问,如果我处于鲁迅相同的情形,应该也很难做得比鲁迅更好。
鲁迅在教育部当的不是小公务员。民国教育部没有处,他担任的第一科科长实际是处长。他后来担任的佥事很可能相当于副司长。
在教育部期间,汉字注音字母是鲁迅参与制定的。
中华民国国徽是鲁迅参与设计的。
北大校徽也是鲁迅设计的。
鲁迅是中国木刻版画的先锋人物。
鲁迅是大翻译家,在他留下的1000万字作品中,大约有一半是译著。据统计,鲁迅总共翻译过14个国家近百位作家200多种作品。
以上只是鲁迅的非文学类贡献。如果加上被人熟知的,他在散文中体现的细腻而丰富的感情,在早期杂文中体现出的复杂和严谨的思辨,和后期杂文中体现的燃烧的热情和冲击力,在《故事新编》中体现的瑰丽想象力,和在中长篇小说中体现的洞察和深沉。可以说,与人们通常认为的鲁迅干事情“三分钟热度”,而且不聪明,老写错字相反,真实的鲁迅实则是一个干一行精研一行,干啥像啥,干啥都是业界翘楚的大学霸!
因此,对于青年来说,学习鲁迅,最好还是不要学歪了。你可以学他的本事,不学他的脾气(事实上,也有很多材料证明,鲁迅对于大多数人,特别是周围的人,脾气是非常非常好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完全不夸张);也可以本事脾气都学。但最要紧的,是千万别光学脾气,把本事忘了。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