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清平乐结局了。从开始的评分收视双双爆棚,到后面遭遇的下滑、批评和一些人认为的“惨淡收场”,似乎大众对它的看法,也多少有些类似历史上很多人对宋仁宗本人生平的评价和看法。那么,清平乐是一部什么样的电视剧?

 

在我看来,清平乐就是一部关于宋仁宗的“鸟生鱼汤”式的美化。你看电视剧里的宋仁宗有这样那样毛病,这种那种问题。你去看历史记载,或者不用看也知道,真实的他的毛病、问题,比电视剧里多多了。

 

那既然美化美化得不成功,同时又不够真实,是不是说这不是一部好剧?

 

不!我倒觉得,能做到以上这些的,绝不是寻常作品和创作者。清平乐不符合很多观众审美和欣赏习惯的地方,倒是体现了它想要创造一种新的叙事和审美方式的想法和努力。

 

 

用武侠打个比方:为什么越女剑里阿青能一人秒杀三千,到了乔峰一人打几百就很了不起了?为什么张无忌打几十元兵也会吃力,而鹿鼎记诸雄更是被几个大内侍卫围攻几下就会死?

 

有人说,这是因为武功随着时间退化了。但我说,这当然主要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进,能留到当代的史料越来越多,人们留存,传播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发达,人们对事实的分析和鉴别能力越来越好,所以,简单来说,就是观众越来越不好忽悠了。

 

 

或者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在看过去的事的时候心中有一个默认的滤镜,叫做文学和历史人物只是在牛顿定律被提出之后不许违反这些定律,在牛顿之前,武功和魔法可以违反物理学定律的程度和其年代的久远性成正比。

 

而清平乐里的宋仁宗之“仁”之所以相比以往影视剧里的仁君之仁,看上去少了几分雍容,几分从容,几分爽朗,几分气度;多了几分窝囊,几分委懦,几分计较,几分小肚鸡肠,这恰恰是创作者觉得时代进步了,互联网时代的宋代皇帝鸟生鱼汤应该与清代的黄帝大禹鸟生鱼汤不同,在当代史前进了一两百年,古代史拉近了一两千年的尺度上,最适合的鸟生鱼汤比例尺也应该调整。黄帝大禹能自由违反的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规律,宋仁宗应该更多融入其中。

 

所以,清平乐“不好看”,宋仁宗不够排面,不够风光,主要不是相关人物底子差,而是滤镜开低了,大家需要适应的过程。

 

 

但是不开行不行呢?还真不行。

 

正如清平乐篇尾所展现,宋仁宗也知道,石介写的《庆历圣德颂》,不是当时的百分百实景还原,而是他对自己心中的清平盛世的描绘和憧憬,并希望通过这种看起来好像拍马屁的方式把自己的真心传递给官家,让后者在愉悦的心情中带领大家一起向这个目标迈进。正如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王安石这种文史大家言必称鸟生鱼汤,当然不是看不透其中的滤镜,而更多是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寄托了美好希望的叙事(narrative),让官家、民众和自己都照见自身的潜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所以,诚实地说,我挺喜欢清平乐这种甘当鸟生鱼汤里的白描纪录片,白描纪录片里的鸟生鱼汤的态度和精神。你如果问我喜不喜欢宋仁宗本人。我个人对他并没有多少粉丝滤镜。我只能说:宋仁宗似乎是中国历史上以太平和繁荣为特征的盛世的突出代表,盛世有很多种,有创业的,也有守成的;有稳定的,也有扩张的。每一种和每一个盛世都有自己的粉丝和黑粉。我只能说,如果把帝国看成一个公司,宋仁宗的多项kpi指标都说不上特别优秀。但正如资本可能会让人异化,官家位置面临的工作上的千钧重担,因此造成人际关系上的疏离,以及一举一动面临的排山倒海的社会评议和道德监督都很容易让官家本人产生过度职业化带来的心理问题。而宋仁宗在面对这些压力之下,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的同时还留下了很多他作为一个鲜活的人“半夜想吃羊肉”、“被包拯喷一脸口水”这样的有趣故事,也是一种可爱和成功之处。

 

话题:



0

推荐

包特

包特

52篇文章 3年前更新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2012年获阿姆斯特丹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领域为实验经济学,行为金融和房地产经济学。研究成果发表于Economic Journal,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Real Estate Economics,《经济研究》和《世界经济》等国内外期刊。新浪微博“包特_实验经济金融”,研究网站:baote.weebly.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