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一片惊艳和叫好声中,电视剧《琅琊榜》的首播在最近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作为一部成功的电视剧,它被人喜爱和讨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人在喜爱这部电视剧之余,也对于它背后涉及的魏晋南北朝历史发生了兴趣。作为魏晋南北朝历史的爱好者,我想在这里讲一下我知道的历史背景,特别是主人公“梅长苏”可能的原型。本文讨论的很多史实和观点都受启发于天涯贴主“泪痕春雨”的《笑评魏晋南北朝》系列,在此先行致谢。

重要的事情首先讲:我认为梅长苏/林殊的原型毫无疑问是南梁名将陈庆之。史书讲陈庆之有几大特点,一是作为武将,不善骑射,“射箭不能穿札”,在军队基本基本相当于手无缚鸡之力。这和梅长苏因病体弱的设定是吻合的。二是出身布衣,生活简朴,直到功成名就之后依然常穿布衣。这与梅长苏的衣着也是吻合的。三是为人极为谦和,善于关心抚恤士卒,并且每次奉召必然恭迎。这与梅长苏的为人也是吻合的。最后,要当名将,最重要的自然是战功,陈庆之以北魏内乱为契机的北伐可谓南朝北伐中最为成功的一次,南史记载是以七千大破三十万敌军。这与梅长苏在小说里的军事天赋和战功更是吻合的。

历史上陈庆之麾下士兵都穿白袍,并且战功赫赫,所向披靡。当时洛阳有童谣说:“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可以想象,在将原型搬入架空世界的时候,以“赤焰”这个相反的色系代替白袍,正是很好的代入笔法。当然,历史上的白袍军并无冤案,他们是在以少敌多,战至力尽的情况下被北魏追击全殁了。但是以如此少的军队创下如此大的战果,陈庆之回国之后依然收到重用,并且继续作为武将平定了很多战乱。据说,毛泽东当年在百忙之中阅读史书中的陈庆之传,曾大量圈点并批注“再读此传,令人神往”。可见,陈庆之真是一位“帅得惊动了主席”的人物。

既然梅长苏是陈庆之,那“梁帝”可是历史上的梁武帝萧衍吗?应该说,完全不是!历史上的萧衍是开国皇帝,在位数十年,而且从未与自己的儿子发生矛盾问题。他的长子是自然死亡的,后来两个儿子都是在他死后被将领拥立的,之前从未有机会权斗。那么梁帝的原型到底是谁?他的三个儿子又对应着谁?

我个人以为这里作者是把南齐的两段历史糅杂成一个架空的“梁”朝史了。简单说,电视里的梁帝可以认为是历史上齐高帝萧道成和齐武帝萧赜的结合体,靖王萧景琰对应着齐武帝萧赜的早年,萧景宣和萧景桓大体对应历史上齐武帝萧赜的太子萧长懋和次子竟陵王萧子良。

历史上发生的故事是:萧道成极其器重太子萧赜,于是晚年的时候被太子架空了。他和太子斗气,但朝臣都劝他到太子府上和好。最后他发现没有一个人再支持他,就只好去太子府上。然后一家人一起和和气气吃顿饭,从此就再不见他理政,然后过了半年多他就死了(类似电视里梁帝对他爹,和靖王对梁帝的故事)。齐武帝萧赜自己登基以后吸取之前的教训,所以就在立太子萧长懋之余拼命扶持次子萧子良,导致后者宾客比太子还多。后来太子早死了,于是太子子萧昭业为太孙。这位太孙虽然后来得以即位,但由于萧子良势力已经很大并且头脑发昏,居然在萧赜死的第一时间也跑到大殿试图抢先登基(类似太子和誉王争权的故事)。

要理解这段历史,就必须明了南北朝时期的几个核心特征。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南北朝是一个士族社会,或者说贵族社会,也就是说,国家以法律的形式承认和固定,官二代还是官。在这种社会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的权力也是非常有效的,他也许可以杀掉一个贵族官员,但他的力量和几大贵族和成千上万小贵族通过联姻形成的关系网比,根本就是沧海一粟。在极端情况下,比如东晋最开始,“王马共天下”的时候,士族首领王导作为丞相,他的权力大大超过皇帝司马睿。这也是南北朝皇帝和太子无法搞好关系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要和强大的贵族社会抗衡,并且保证自己死后儿子不被架空或者挟持,皇帝必须在活着的时候就扶持太子,甚至直接给他自己的行政人员和资源。但如果太子长大到三十岁,自己又是盛年,朝臣就会面临非常尴尬的选择:是支持现任皇帝?还是支持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即将即位的太子?如果朝臣都选择提早支持太子,那么皇帝就无法避免被架空提前退休的命运。此时,如果太子又年轻气盛或者急于接班,那么骨肉相残的事件也会变得不可避免。(类似梁帝杀祁王的故事,虽然南朝没有这个,但是可以认为对应汉武帝杀太子刘据。)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皇帝的退而求其次的办法就是为太子设立一个竞争者,使得太子不敢轻举妄动(如果太子谋反,后果只能是竞争者获得渔翁之利)。但是这样也会产生一个问题,就是会为自己死后的纷争播下种子,并且引发党争。此外,按照何种标准选择扮演两个角色的儿子也非常难办。通常来说,由于太子有优势,所以竞争者必须是剩下儿子里最聪明能干的才行,但如果竞争者过于能干,就会过早压倒太子,从而成为新的更具威胁的太子。

以这些历史背景来看,梁帝对于自己儿子玩弄的政治把戏虽然不够君子,但也有很多无奈在里面。如果他不打击祁王,除非他就甘心被祁王提前逼退休,接受当清闲太上皇的下场。他事后选了一个不够聪明,因而不能威胁自己地位的太子,但因为不够聪明,所以被誉王排挤掉了,于是誉王成了祁王的翻版。最后,他选择信任靖王,也被靖王打败。虽然靖王善待他,但他终究被那把龙椅改变了太多,无法接受失去权力的生活,下场就只能是郁郁而终。

关于其他人物可能的历史背景:谢玉应该部分对应着侯景。历史上侯景的妻子也叫“溧阳公主”,是南北朝一大奸雄。当然,作为一个奸雄,侯景比谢玉要“成功”得多,他以八百人进攻南梁都城并血洗皇宫,引发了著名的侯景之乱。这部剧的战争虽然是南梁-北魏之战,但地图应该是东晋末刘宋初的。因为除了“大渝”也就是北魏之外,电视剧还提到北方存在“夜秦”和“北燕”两个国家。“夜秦”无疑就是后秦或者取代后秦的夏,“北燕”应该是历史上的南燕(历史上的北燕争权在东北,南朝根本够不着)。从这个意义上,梅长苏和靖王的实际作战,对应的是宋武帝刘裕的北伐。

在顺便提一下,前燕-后燕-北燕-南燕是慕容鲜卑建立的十六国政权,他们的后代在金庸小说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就是慕容复所在的慕容世家。他们的建立者,就是小说里慕容博口中的“慕容皝,慕容垂,慕容德,那是何等的英雄”~

要说整部电视剧我非常喜欢的细节之一,就是靖王得立之后,誉王党羽咸来附之,这时候,围绕着对于这些人是否既往不咎,沈追和蔡荃展开了激烈辩论。从辩论可以看出,较为稳健派的沈追主张最大地团结其中的有用之人,而激进派的蔡荃则认为不如清洗党争之徒,提拔寒门才子上位。沈蔡之辩是南北朝统治者一直想解决而无法解决的问题,直到后来隋唐推出并健全科举制才算是有了不错的解决方案。

最后,再说一个很不错但是可能有些虐心的伏笔吧:《琅琊榜》最后,静妃(此时已是太后)看着廷生和景琰子开心玩耍,心里非常开心欣慰。但周围宫人,特别是高湛都看出,日后围绕二人的地位问题,不免又掀起一场宫廷风雨。这里说一下,历史上对应着萧景琰的齐武帝萧赜正是信任了堂弟萧鸾(如果是侄子则更像),托付后者日后辅佐自己的儿子,后者辅佐着辅佐着,就把他的儿子都杀了,并且把皇位辅佐到自己屁股底下了。虽然《琅琊榜》是一部高度理想化的架空小说,但像让靖王收祁王遗腹子作为自己义子这种(在当时而言)政治智商为负数的主意,实在不应该是梅长苏能出得出来的。

话题:



0

推荐

包特

包特

52篇文章 3年前更新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2012年获阿姆斯特丹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领域为实验经济学,行为金融和房地产经济学。研究成果发表于Economic Journal,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Real Estate Economics,《经济研究》和《世界经济》等国内外期刊。新浪微博“包特_实验经济金融”,研究网站:baote.weebly.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