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用一句俗话:2015年对于中国科学界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里最为不平凡的事,恐怕就是屠呦呦教授在10月份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屠呦呦教授获得诺奖对于中国科学界有着不平凡的意义,也是极大的鼓励!
面对自然科学工作者取得的如此大的成就,经济学者和大众很可能会关心:中国经济学家何时有机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中国经济问题为导向或启发的研究何时有机会获得诺奖?
作为初入行不久的年轻人,我不敢对这个问题妄下结论。但我还是愿意以较为乐观的心态预想:也许不会很快,但应该不会太久。
短期内的困难不难理解。以中国大陆的情况来说:我们全面系统地接触和接受西方现代经济学的时间并不长,很多方面可能缺乏时间和积累。以诺贝尔经济学奖来说:相比其它奖项,它设立的时间不长,到目前为止颁发给非西方世界获奖者的次数屈指可数。同时,它的“终身成就奖”意味比“突出贡献奖”更浓一些,这样的话研究者如果不能建立起有影响力的学派,依靠单个贡献得奖难度也要大得多。
但同时,在未来十几到几十年,不难想象中国学者和中国问题研究也有很多突破的机会。从国际的角度看,系统接受海外教育,并获得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中国经济学家越来越多。中国经济学家担任计量经济学会会士,和国际顶尖期刊编委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加之中国人良好的数理传统,这大大增加了中国经济学家做出更多更有影响力的纯理论贡献的几率。从国内的角度看,通过屠教授和1998年获奖的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教授的例子不难看出,当亚洲国家的发展经验足以向全世界推广的时候,它所启发的经济理论的重要性也必然获得世界的承认。这一点上,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和以亚投行为代表的国际合作实践为产生重要的新理论提供了最好的支持,也为中国的本土经济学家提供了独特的机会和优势。
衷心希望中国经济学的诺奖之梦早日实现。到时,我当请众茶友喝最好的茶一同庆祝!
一个短篇,作为卷首语发表于《经济学家茶座》2015年第4期。
作者包特,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