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的热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很多人喜欢该剧以曹魏为主要视角展现三国故事的叙事方式,也有人对于该片在一些地方为了情节需要打乱一些历史事件的时间线进行的激烈的批评和吐槽。我个人最喜欢这部电视剧的地方是和脸谱化的《三国演义》不同,这部电视剧里的人物不再简单分成“忠臣”、“奸臣”、足智多谋的智多星,和被智多星耍得团团转的傻子这些类型化的形象。《军师联盟》里几乎每一个角色都有令人敬佩乃至畏惧的智慧和勇气,包括像崔琰这样在传统传记里被描写成简单的清高文士的人,在本剧里都体现出不俗的政治智慧和城府。

由于这部片子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围绕曹丕和曹植的王储之争展开,在看的时候,我就不禁想到,立储问题实际是三国时代各个时期都非常重要的核心问题之一。毫不夸张地说,曹操虽然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但如果袁绍不死,他与曹操的实力对比依然可以比照赤壁之后曹操与孙刘的对比。袁氏之败亡,实是袁绍死后,儿子们不能一致对外,反而在曹操的攻击面前互相观望,甚至联合曹操自相残杀所致。即使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曹操在官渡之战之后,依然花了七年才肃清袁绍势力,而且中间还遭遇不少挫折。可以想象,如果袁家没有内讧,曹操即使依然能获胜,但遇到的困难肯定更以十倍百倍计。

在说到袁家内讧问题时,很多人把这件事主要归因于袁绍优柔寡断,处置失当。但细想想,这种指责并不完全公平:袁绍儿子内讧能带来实质性影响,主要原因是袁绍得四州以后,大体让袁谭、袁熙、袁尚和女婿高干各领一州,这就使得他死以后,儿子们以各自的班底割据一方变得十分自然;而曹操则在大多数时候让儿子留在都城,从未有自己的辖地。袁绍“分封”儿子也不是因为他不知道这样做的弊端,而是他其实没有别的选择——讲到这里我比较喜欢讲的一句话是:曹操能打败和扫清袁绍势力,最大的帮手其实是董卓!因为董卓将袁绍逼出京城,而且杀尽京城里的汝南袁氏一族,就使得袁绍在河北打天下的时候,除了一个家族的盛名,身边连一个像夏侯惇夏侯渊或曹仁曹纯至于曹操一样的亲兄弟或者堂兄弟都没有。在这个基础上,袁绍还能接连扳倒河北的韩馥、孔融、公孙瓒等人已属不易,要进一步消化河北,并压制分散在各地的豪强,除了分封自己的儿子,也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正是因为袁家的前车之鉴,所以如《军师联盟》所表现的,曹魏的臣子对于曹操立嗣总体倾向于“稳”。除了曹操自己和杨修这样的曹植派系人物,大多数人还是希望曹操按照立长原则传位给曹丕。当然,曹丕登上王位的路上还是有很多障碍和不确定性的。这种不确定性和曹植本人倒是没多大关系,而更多是一种博弈规则体系的必然结果:由于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门阀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大族的势力往往强大到可以威胁王权,所以曹操要想保持自己家族的传承,就必须为世子早立班底。而世子拥有班底的结果就是威胁到父亲的权力,这个时候,为了维系自己权力的稳定,父亲也必须给世子找一个竞争者作为牵制。相信看这部剧的人都有一种感觉,就是相比曹丕,曹植在任何一个方面都更像自己的父亲。这种情形也不是偶然的,因为一方面来说,曹植可能天生就是这样,这是曹操在众多其他王子里青睐他的理由;而另一方面,作为在位者的竞争者,曹植唯一可能成功的竞争策略就是在所有方面都比哥哥更亦步亦趋地跟随父亲。

这个时候,司马懿作为曹丕的军师,和一个大战略家就体现出了自己不凡的眼光。他劝戒曹丕“不争输赢,只论对错”。除了字面本身的道德含义,司马懿也点出了世子之争背后的另一个更大的棋局:曹操与汉臣,也就是世家集团的斗争和平衡。曹操作为各项能力“逆天”的英雄,虽能用绝对的力量压倒世家集团一世,但为了以后的长治久安,新王还是要选择和世家集团妥协,并共同维护以儒家礼法,即当时话语体系下的忠孝和“对错”为代表的前台规则。而作为博弈大师的曹操也深知这一点,并同时深知同样是博弈大师的司马懿知道自己深知这一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曹丕为代表的温和派或妥协派,和以曹植为代表的激进派不过是曹操的两张脸,共同完成曹操对世家集团又打又拉以期达到最终驯服的目的。

除了以刀兵著名天下的袁家内讧和以七步诗著名天下的曹家立嗣之争,其实蜀汉和孙吴的立嗣问题从来也不是风平浪静的。事实上,在孙权晚年,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的“二宫之争”虽不是三国演义的重点,却在杀伐和波及人数上远远超过曹丕曹植之争,连以火烧连营,和为人公正无私闻名的陆逊都被牵连致死。而刘备的三个儿子之间虽然没有公开的争斗,但一般认为,刘备借救援关羽不及时为名杀刘封,与其是执行军法,不如说是为刘禅扫清障碍。

说了这么多同室操戈的不幸事,都表明三国时代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群星闪耀的年代,也同样是一个任何人都最不想投生的杀伐遍地的修罗场。因此,我其实非常理解这部剧里司马懿那种谨小慎微,甚至表面看有些唯唯诺诺的形象——而不是人们通常觉得的,从年轻时就鹰视狼顾的大阴谋家。我相信,与曹操那样天生就身负神力,追求天命的英雄不同,司马懿一生更多的时候大概就是用冷静的头脑为自己谨慎盘算着求生的空间和腾挪的余地。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司马懿几乎是三国主要人物里活得最久的,活到前面所有人都死了,把位置和舞台空出来给他。我也不太同意司马懿是“退化版的曹操”的说法,司马懿本人作为一个世家子弟,他从小接受的价值观里就没有曹操那种打破一切规则,打翻一切制度的霸气和壮志。与其这么讲,毋宁说司马懿是一个“成功版的荀彧”,如果说荀令君已经是在靠妥协和退让了,司马懿则干脆是靠忍。而结果来看,荀令君最终退到一个退无可退的角落,不能退也不想再退,于是黯然陨落了;司马懿则是忍到了规则和时势重新回到对自己有利的一方。

但同时,命运又是公平的,它赐予了司马懿最终的胜利,也同时给与了他最大的孤独。在目送了荀彧、杨修、曹操等灿烂得近乎于壮丽的死亡之后,司马懿会觉得自己临终前的平静是一种福泽,还是诅咒?

话题:



0

推荐

包特

包特

52篇文章 3年前更新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2012年获阿姆斯特丹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领域为实验经济学,行为金融和房地产经济学。研究成果发表于Economic Journal,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Real Estate Economics,《经济研究》和《世界经济》等国内外期刊。新浪微博“包特_实验经济金融”,研究网站:baote.weebly.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