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看到的一个帖子,让我感觉很有意思。它的题目叫《大明第一才子,被活埋了》。讲的是解缙的故事。主题是作为这么有才华的一个人,却没什么情商;没什么情商也就罢了,还非要成天给皇帝讲道理,做帝师。最后搞得人神共烦,于是在一个大雪天里,被锦衣卫头领灌醉埋到雪堆里了,成祖年间初代目内阁首辅,就这样获得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局,“可悲可叹”。
然后作者就开始dis和同情解缙了,说你一个写作文的神童干什么不好,非要痴迷当官,官当得还不大,就因为朱元璋一句“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就动不动上万言书劝谏,还斗胆建议削藩,替李善长说公道话,于是被明太祖一句话叫家长,由老爸带回家,坐了十年冷板凳。
然后朱元璋死了,解缙就托人和建文帝说好话,谋求了一个官位,但由于同事不喜欢他,也看不上他从少年天才变为中年油腻的样子,于是他的处境只是从在家坐冷板凳,换成在办公室里坐冷板凳(可能还没得坐)。
然后建文帝也被叔叔掀桌了。于是解缙就很快变成了朱棣的近臣和宠臣。这时候,很多人喜欢说:解缙这回不但很油腻,连节操都不要了。他之所以飞速上位,应该就是写了方孝孺刚刚宁可被灭十族也不肯写的《登极诏》。再然后呢,这个有智商没情商的中年顽童就很开心地搅合到历代臣子避之唯恐不及的立储问题上了。
“朱棣喜欢在靖难之变中征战有功的二子朱高煦,不喜欢身体肥胖、性格柔仁的长子朱高炽。解缙却在多个场合向朱棣委婉进言,说服其早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一次,朱棣私下问他对储君之事怎么看。解缙没有回避,也没有玩文字游戏,直接答:“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他看出朱棣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接着说:“好圣孙。”意思是,虽然您认为朱高炽一般般,但他有个好儿子,也就是您的长孙朱瞻基,让朱高炽继位,朱瞻基将来才能接棒当皇帝。
据说,朱棣因此才最终定下了储君。”
然后,由于他的“傻白甜”和不懂得“疏不间亲”,他就被二皇子朱高熙亲切惦记上了,从此一路被诬陷发配到越南。在最后几乎要被赦免的时候好死不死地被朱棣想起来问了一句,就被活埋了。
这个故事很容易引起人的共鸣,大概是因为它的标题很意外,但情节却非常符合一些中国人认为的“小聪明不足恃”,韬光养晦,收敛锋芒才能“得善终”的思想。但我觉得,这种把历史人物看成傻子,靠指指点点获得廉价优越感的做法,才是真的小聪明。
在解释我的观点之前,我们不妨看一看,解缙丢了性命力保的朱高炽,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吧:
根据《明史.仁宗本纪》记载,明仁宗朱高炽,从小就“端重沉静,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他帮助朱元璋分阅奏章,专挑和军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上奏,如果下官的奏章有错误,就不上奏了。朱元璋问他你是不是漏掉了一些奏章,他回答:不敢有所疏漏,只是不敢用有小错的奏章亵渎您的天威。考虑到朱元璋对朝臣苛刻好杀的的秉性,朱高炽这么做实有太子朱标之风,是为了保护这些上奏的朝臣免遭无妄之灾的。
关于朱高炽早年的另一个著名记载,恰恰与上面提到的正义与节操的化身,方孝孺有关。朱高炽早年世子位不稳,早有传闻可能被二弟朱高熙动手取代。朱棣起兵时,建文帝方曾派人带着具有皇帝印章的书信前往后方册封镇守燕国的朱高炽,而提出这一毒辣反间计的,正是兼具节操与智慧的方孝孺。
后来,朱高炽即位,大家都以为他会杀朱高熙,可他待朱高熙如常。朱高熙在明宣宗朱瞻基(也就是上面说的“好圣孙”)朝反叛,同时还拉拢三弟朱高燧一起叛乱。宣宗很快平叛,但在杀掉朱高熙的同时,也赦免了朱高燧。
朱高炽朱瞻基时代史称“仁宣之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朱瞻基不但文治出色,还亲征和蒙古打过架,亲自用弓箭射死三人。相比建文帝心胸狭隘,无容人之雅量,真动起手又畏首畏尾,前怕豺狼后怕虎,实在是不知道厉害到哪去了。
《赵氏孤儿》是我特别喜欢的历史故事,原因倒不是我有多喜欢在里面被过分美化的赵世家,而是赵家门人公孙杵臼和程婴的to be or not to be对话:“立孤与死孰难?”
因此,相比方孝孺为了一个暗弱之君不惜谋害敌人仁厚世子,而后为了已经不能挽回的败局拉十族人为自己的理想殉葬;我倒更欣赏解缙有识人的先见之明,拼了命守护未来的仁君,为虽不敢说万世,但至少也有而后两世的天下百姓开了太平。
而关于“傻白甜”一说,我更相信,这是一个作者自己都无法相信的说辞罢了。因为作者早就说的那样,解缙作为一个比较虚化的内阁首辅,他的主要职能是干什么啊?修史啊!编《永乐大典》啊!一个修史的人,杨修参与立储被鸡肋你知道他不知道?岳飞参与立储被莫须有你知道他不知道?
但为什么还干呢?我觉得,不一定是恃宠而骄,也一定不是因为有了从建文帝到朱棣的无缝转换,就以为未来还可以来一次朱高炽到朱高熙的无缝链接。解缙对建文帝的油腻漠然,与对朱棣的掏心掏肺,大体无非是传统士人“众人遇我,众人报之;国士遇我,国士报之”的战国遗风在明朝以此短暂的复活。“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无解缙”在朱棣看来,可能不过随口说说,但对于解缙,应该是记了一辈子的。
况且,寻常人以为床箦死是善终,并嘲笑不能保全身体的历史人物不如自己聪明。殊不知,对于无情的权力游戏来说,你踏进去的那一刻开始,“万全”这两个字就是不存在的。明史里有一个名臣叫茹太素,听起来有点像“吃得太素”,就因为写奏折写了几万字,而且抓不住重点,又没遇到朱高炽这样的好人在分拣的时候给摘掉,被从不吃素的朱元璋看了以后勃然大怒,当庭打屁股,差点打死。而解缙这种天天写万言书的,就仗着文笔好,不但不打屁股,还被宠着,你上哪说理去?
更过分的,是你去看明史,解缙的万言书就在本传里大幅摘录,搞得一个耍嘴皮子的,占据正史版面基本追平徐达常遇春这种开国武将元勋有木有?就算和皇帝比,虽不及朱元璋朱棣,也不比朱高炽朱瞻基短多少有木有?从最功利和聪明的角度,你觉得这么大的曝光率背后,就没有仁宣二位的投桃报李?
更遑论在民间故事里,直到被纪晓岚刘墉系列清宫剧搬走之前,解缙就是对对子,写打油诗的文艺笑点承包商,真正的千古风流人物。
看了这些,你说解缙不正经吧,明史又说了,解缙原来和胡广有儿女亲家之约。后来解缙家倒了,胡广想毁约,女儿割下耳朵发誓死无二心。如果没有强大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感召力,你觉得哪个倒台的权臣可以让姻亲家儿女心甘情愿如此?
理解了这些,就能理解解缙的聪明才不是什么中国式成功学强调的小聪明,而是聪明到极致以后放下一般的名利甚至生死体现初返璞归真的坦诚与豁达。正如他后来得到的追谥“文毅”,勇而近仁曰毅,由大智而有大勇,从而达到仁。世界上最大的成功,不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吗?
0
推荐